关于《张居正 第二卷:水龙吟》的题目含义
读罢《张居正》的第二卷,我发现这一卷的书名并没有很明确地在书中进行解析。第一卷所题“木兰歌”确是在卷末由玉娘为饯别高拱而在筵席上所弹唱的曲子《木兰歌》所提到,这首词精炼地概括了整卷书的内容,即张居正高拱两个大权力集团间的斗争。
世上事一半儿荒唐一半儿险恶,
皇城中尔虞我诈,衙门内铁马金戈。
羽扇纶巾,说是些大儒大雅,
却为何我揪着你,你撕着我,
制陷阱、使绊子,一个比一个更利索。
呜呼!今日里拳头上跑马抖威风,
到明日败走麦城,
只落得形影相吊英雄泪滂沱。
只可叹,荣辱兴衰转瞬间。
天涯孤旅,古道悲风,
都在唱那一个字:
错!错!!错!!! ——《张居正 第一卷:木兰歌》
第二卷书围绕“胡椒苏木折俸”一事展开,讲述的是张居正当上首辅而进行“京察”改革以及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阻力(高拱门人捣乱、与李太后冯保等人的权力制衡…)。关于第二卷名《水龙吟》,我在读之前便在想作者要以一种什么手法来带出这个名字,遗憾的是读完也没能理解这三个字(我的文学水平太低了…)。首先我对这个词牌名不太了解,只读过几首这个词牌的词,一般每个词牌名都会有它名字的来源。
据说,“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据《北齐书》卷二十九“郑述祖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同时,汉马融《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故人们也以龙吟喻笛声,如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南北朝诗人庾信《对酒诗》:“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 ——百度百科
古琴、笛,无论哪个说法都和音乐有关,整本书关于音乐的描写不多,一部分笔墨描写的是李太后昭宁寺敬香时所奏的佛乐,一部分笔墨用来写窑子青楼里的声色犬马,很明显这些都和整卷书的主题无关。因此可以断言作者取《水龙吟》一名并非是从词牌名起源中的到灵感。
那么考虑这个词牌常用来表达什么主题。“它(《水龙吟》)是词牌名,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气势雄浑,正应了第二部的基调。”这个百度搜出来第一个关于标题含义的观点我不全认可。首先关于词牌是否“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我读过的词不多,一首是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一首是苏轼的《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一首是秦观的《小楼连苑横空》,这几首词都不是很奋进向上、激昂卓越的,反而是有一种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的落寞感伤。再者关于这卷书的基调:这卷书讲张居正刚上任首辅一把手便想大做改革,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这确实很“激奋”,但谈不上所谓“气势雄浑”。因为张居正新官上任,要面对的是隆庆一朝多年积弊,而且要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对外要处理好和其他官员政党的关系,对内还要看着李太后的“皇权”眼色行事,纵使心中理想澎湃,但张居正还是受到许多挫折与打击,再说“激奋”其实已经太过了。
我猜测作者应该是取意于某首《水龙吟》。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水龙吟》的“水”是离人之泪,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的“水”是英雄之泪,这两首《水龙吟》应该大家比较耳熟能详,如果真如我所猜的那样(这样普罗大众也都能理解),那标题必然是取意自后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分析这首词主旨大意(梦回中学),我们知道: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辛弃疾)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透过这首词看张居正,他不就是彼时的辛弃疾吗!面对京察过程中“忧愁风雨”般的种种阻力,张居正有许多愁苦,但都一一化解。纵使辛弃疾把栏杆拍遍,也没有办法实现他的报国理想。但张居正不同,他作为大明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实权在握,心中的宏伟理想也能一步步实现,只不过需要步步为营以及沉着应对各种变数。
清代谭献在《谭评词辩》评价稼轩《水龙吟》:“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在第二卷《水龙吟》中张居正不正如词评所说“潜气内转”吗?期待第三卷中张居正会如何把握朝政,开创“万历新政”。
不过这第三卷恐怕得考完试才能看了,现在要面对的是严酷的期末学习周!!!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