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理论的联系——论自然科学视角下庄子之“道”

摘要:

由《庄子》首篇《逍遥游》中的蜩鸠之笑与小大之辩,联想到对时空维度的讨论,引发对哲学与科学二者关系的思考。我们能否以自然科学的思想来解释哲学呢?为了解决问题,探讨自然辩证法在学习古代哲学思想上的应用。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它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剖析庄子思想的两个组成部分——道论和德论,我们以现代视角来认知庄子道家思想。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庄子哲学

一、从《逍遥游》看时空维度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篇》

《逍遥游》作为内篇中的第一篇,为读者阐明了庄子思想中的**“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在老子心中是“无所待而游无穷”,是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之“逍遥”。“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象《庄子注》

庄子在论述“小大之辩”时,庄子提出分论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并举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和彭祖为例阐明观点,表明庄子内心无己、无功、无名的追求。

暂且跳出哲学思维而以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蜩鸠间的讨论。我们通常认知里的三维空间的三个维度里并没有时间。有些人认为四维空间比三维多出来的一个维度便是“时间”,也有些人认为一至三维空间都是在“时间”这个常变量下构造的。在我朴素的科学认知看来,时间算得上一个维度,但绝非“第四维”,而是与最低的一维空间所在维度并列的一个维度。若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视角看,时间和空间本是相依相生的,不可能将时空分割开来讨论,更说把时间作为一个单独的“高维”。

回到《逍遥游》中来。朝菌朝生暮死,如蚍蜉般在世间匆匆游过,在它自己看来世界不过是一次日升月出、潮汐涨落。不严谨地来说,它所处的时间维度太低了,所以它无法感知高维时间的事物,自然也不知道什么是春夏秋冬,什么是每月的晦朔。

在思考庄子之“道”时,我一直以一种科学的视角来注视,去感受分析。在此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两者间的联系和冲突,自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以自然科学的思想来解释哲学呢?

二、 自然辩证法与南华哲思

要找到上面问题的答案,我们或许还应先回答另一个问题:科学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科学与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哲学是研究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要通过思考来研究;科学是研究物质与其存在形式的关系,主要通过实验或调查验证来研究。科学研究当然需要思维和意识,但它不研究思维和意识与物质存在的关系;哲学研究也不排除实验验证,也需要经验素材,哲学的经验素材就是我们人类都会有的那些一般性的经验。科学研究所需的实验验证一定是大多数人都没经历过的特殊试验。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列御寇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齐物论篇》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篇》

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是“万物与我为一”的具体实现,上面的摘写反映了庄子对老子自然辨证思想的发展。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联系,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化。狭义上来说,它也是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

从自然辨证法的诞生可以看出它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

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它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如此我们找到了答案: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方法论,自然科学抛弃哲学形而上学的成分

三、现代视角下的庄子道家思想

庄子思想以道为中心,主要分为道论德论两个部分。庄子的道论包括“逍遥”境界和“齐物”之法。与道论紧密联系的是庄子的德论,德是道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和体现。《庄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庄子的德论以安命思想为中心,以“用心若镜”和“与物为春”为其两翼。庄子的其他思想观念,诸如庄子的天人观、生死观、政治观、处世观、养生观等,都是在庄子道论和德论在不同方面的投射。[孙明君 2021]

人生体验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不断探索并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意义。在庄子眼里,人生是短促的,如《知北游》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让人联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和“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人生是梦幻的,在我们熟知的《齐物论》末,庄子梦为蝴蝶,醒后不知是庄周自己化为蝶,还是蝴蝶化为了庄周;人生也是痛苦的,如《齐物论》曰:“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连用了“不亦悲乎”“可不哀邪”“可不谓大哀乎”三个感叹句,对人生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人与自然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人与自然之关系,也即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在先秦诸子中,道家最重视天人关系。道家学说中所论的“自然”并非我们所认为的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我们所说的大自然,在老庄著述中是为“天地”。《齐物论》曰:“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天人关系,天人关系也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石。自然源于道,人也源于道,二者息息相关。人与自然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建设现代文明的今天,庄子的天人思想依然值得现代人加以借鉴。

人与社会

与儒家要求以积极进取的面貌示人不同,道家提出的是一种“虚以待物”的处世方式。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思想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并不逆违。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这种补充关系,也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 白春礼.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R].中国科学院,2020

[3]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4] 宋兆炜.《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视角下的自然科学成就[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5] 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R].北京:清华大学,2021

[6] 郭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